 |
學歷 |
-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 (1999年)
|
 |
現職與經歷 |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2009/08- )
經歷: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 (2006/08- 2009/07)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2001/08-2006/07)
-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員
|
 |
研究領域 |
- 系外行星
- 行星系統的形成與演化
- 星系動力學
- 星系結構
|
 |
研究興趣與成果 |
Updated on September 3, 2006
(A) 行星系統的黏滯引入式共振捕捉
我們研究原恆星盤對共振之效應, 我們發現原恆星盤氣體
黏滯力可以將小星體捕捉至 3:2 共振
(B) 恆星與行星之潮汐交互作用
從系外行星的觀測資料顯示, 行星的質量與軌道周期成正比,
這可能跟潮汐交互作用有關.
我們 計算了系外行星可能被偵測到的最小可能半長軸,
以及系外行星軌道遷移的時間尺度, 結果確與觀測資料符合
(C) 棕矮星的形成
我們提出一個新的理論, 棕矮星可能在環繞雙星系統的氣體盤上形成,
而後由於軌道不穩定而被散射至他處
(D) 衛星系軌道演化
我們研究人馬座矮星系的可能軌道, 我們發現來自暗物質的摩擦力扮演了重要角色
(E) 星系結構
我們利用電腦模擬, 發現宇宙暗流可將雲暈旋轉5度左右,
星系盤可因此具有彎曲的形狀, 彎曲的程度與天文觀測結果一致
|
 |
代表著作 |
- [2006] Jiang, I.-G., Yeh, L-C,
“On the Chermnykh-Like Problems: I. The Mass Parameter u=0.5”,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accepted) (2006).
- [2006] Yeh, L.-C, Jiang, I.-G.
“On the Chermnykh-Like Problems: II. The Equilibrium Points”,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accepted) (2006).
- [2006] Jiang, I.-G, Yeh, L.-C, Hung, W.-L, Yang, M.- S,
“The Application of Similarity-Based Robust Clustering on the Extra-solar Planet”,
MNRAS, 370, 1379 (2006).
- [2004] Jiang, I. -G., Yeh, L. -C,
“The drag-induced resonant capture for Kuiper Belt objects” ,
MNRAS,355,L29 (2004).
- [2004] Jiang, I.-G., Laughlin, G., Lin, D.N.C.,
“On the Formation of Brown Dwarfs”,
AJ, 127,455 (2004).
- [2000] Jiang, I.-G., Binney, J.,
“The Orbit and Mass of the Sagittarius Dwarf Galaxy” ,
MNRAS, 314, 468 (2000).
- [1999] Jiang,I.-G., Binney, J.,
“Warps and Cosmic Infall”
MNRAS, 303, L7 (1999).
- [1998] Binney,J., Jiang, I.-G., Dutta, S.N.,
“The Persistence of Warps in Spiral Galaxies with Massive Halos”
MNRAS,297,1237 (1998).
|
Top│Ba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