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歷 |
- 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2001)
|
|
現職與經歷 |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2015/08- )
經歷:
- 2001-2003, Research Associat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Caltech, USA
- 2003-2006, Research Associat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助理教授 (2006/04-2010/07 )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副教授 (2010/08-2015/07 )
|
|
研究領域 |
- 天文物理
- 恆星形成
- 星際磁場
- 無線電天文學
- 紅外線天文學
|
|
研究興趣與成果 |
Updated on September 3, 2006
我的主要研究興趣是「恆星形成」,包含磁場在恆星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分子雲與年輕星體的整體性質。我的主要研究經驗在於使用無線電干涉儀觀測,以及用理論模型解釋紅外線觀測資料。
(1) 恆星形成區的磁場
磁場在恆星形成過程中所扮演極為重要、甚至可說是關鍵性的角色。然而,目前在發生形成恆星過程的小尺度下所測量到的磁場觀測資料非常稀少。 過去我曾使用 BIMA毫米波干涉儀來測量正在形成恆星的分子雲核 (molecular cores) 中磁場的幾何形狀,測量的角解析度可高達2”。觀測資料顯示所測得的磁場幾何形狀非常均勻,這表示磁場的強度足以影響恆星的形成過程。由於BIMA 毫米波干涉儀的靈敏度 (sensitivity) 有限,因此只有幾個特別亮的高質量恆星形成區的磁場能被測量。 我將使用中研院天文所與哈佛天文中心合作興建的次毫米波干涉儀 (Submillimeter array) 繼續此方面的研究。 所得資料可增加觀測資料的質量範圍並且提高觀測的解析度。 這些觀測資料將可用來適當的檢驗恆星形成方面的理論與電腦模擬模型。
(2) 分析 Spitzer 紅外線太空望遠鏡的資料
我自2003年起即參與NASA 的Spitzer 太空望遠鏡 (SST) 的超大型探測計畫 (Legacy Projects) 中有關恆星形成的 “From Molecular Cores to Planetary Disks” 計劃 (簡稱 c2d 計劃)。 SST 在波長3-160 μm的空前的靈敏度提供了研究「恆星與行星形成」關鍵性的觀測資料。 c2d計劃偵測到數十萬個新的星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完整資料。有此資料後,我們便可以以統計方法研究觀測區域內的完整星體組成以及恆星形成歷史。我目前與c2d 計劃的研究夥伴共同研究的課題有下列幾項:
1.年輕星體 (young stellar objects) 在分子雲中的質量、年齡與位置分佈
2.年輕星體周圍環星盤的演化
3.星際塵埃的性質在不同區域的分子雲中的變化
4.分子雲內密度和擾流 (turbulence) 的結構分佈
5.尋找低質量星體以及棕矮星
|
|
代表著作 |
- [2006] J.-E., Lee, J. Di Francesco, SPL, T. L. Bourke, N. J. Evans II, B. Spiesman, P. C. Myers, L. E. Allen, T. Y. Brooke, A. Porras, and Z. Wahhaj, The Spitzer c2d Survey of Nearby Dense Cores. III. Low-Mass Star Formation in a Small Group, L1251B, Astrophysical Journal, 648, 491 (2006)
- [2003] SPL, J. M. Girart, and R. M. Crutcher, Interferometric Mapping of Magnetic Fields in Star-forming Regions. III. Dust and CO Polarization in DR 21(OH), Astrophysical Journal, 598, 392 (2003)
- [2003] SPL, T. Velusamy, and W. D. Langer, The High Angular Resolution Measurement of Ion and Neutral Spectra as a Probe of the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 in DR 21(OH), Astrophysical Journal, 596, L239 (2003)
- [2003] SPL, T. Velusamy, W. D. Langer, and T. B. H. Kuipe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tus of Pre-Protostellar Core B68, Astronomical Journal, 126, 311 (2003)
- [2002] SPL, R. M. Crutcher, J. M. Girart, and R. Rao, Interferometric Mapping of Magnetic Fields in Star-forming Regions. II. NGC 2024 FIR 5, Astrophysical Journal, 566, 925 (2002)
- [2001] SPL, R. M. Crutcher, J. M. Girart, and R. Rao, Interferometric Mapping of Magnetic Fields in Star-forming Regions. I. W51 e1/e2 Molecular Cores, Astrophysical Journal, 561, 864 (2001)
- [2001] SPL, Y.-H. Chu, C.-H. R. Chen, R. Ciardullo, and E. K. Grebel,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Hypernova Remnant Candidates in M101. I. MF 83, Astrophysical Journal, 547, 754 (2001)
- [2000] SPL and R. M. Crutcher, 33.8 GHZ CCS Survey of Molecular Cores in Dark Clouds,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128, 271 (2000)
|
Top│Back
|
|
|